
覃德坤是覃氏瑶医第十二代传人,是新中国第一代瑶族医科大学生。他将现代医学与瑶医医术有机结合,对诊疗瘟痧热瘴(类似非典),石痈(肿瘤),蝴蝶瘟(红斑狼疮)均有重大突破。他看病专心致志,无论有任何干扰,病未看完绝不动身;即使患者没有症状,他也能查出病因,人们赞誉“切脉诊断赛B超”,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瑶医。
在1985年以前,覃氏瑶医的医者们都是生活在广西大瑶山里。广西的地域特征是山林丰茂,峰脉连绵,是一个云蒸霞蔚、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它不仅风光绮丽,而且盛产各种精良药材,有70%的瑶族人生活在这里。由于中华医药典籍上很少有瑶医药的记载,再加上瑶族人民都在山高林密的瑶寨中生活,居住比较分散,因此瑶医能够世代生存且继承下来的并不多。覃氏瑶医无论从医德、医术,还是从历代传承上来看都是民族医中的佼佼者。
在覃迅云及其父亲的精心治疗下,治好了一位大庆工程师。这位工程师大喜过望,劝说他们前去大庆行医。这位工程师向他们介绍说,大庆的石化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人口一直持续不断增加,患各种病的人也在增多,当地非常需要能治疑难病的医生。
1985年,经工程师多次礼邀,他和夫人杨素莲携三子覃迅云北上大庆,共同创办了我国北方首家瑶医诊所,使瑶医瑶药从大瑶山走向全国。他治好无数危重患者,为大庆石油工人及其家属的身体健康作出特殊贡献。
1985年6月3日下午,覃迅云随着父亲覃德坤、母亲杨素莲,带上共计八个麻袋的瑶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踏上了开往祖国北疆的列车。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覃氏瑶医走出广西,在大庆开始了艰苦的行医旅程,也因为这个决定,为覃氏瑶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覃氏瑶医北上行医是他们事业新的起点,在瑶医药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覃德坤一家三口下了火车,来到了这个陌生城市的热闹街头。覃迅云和母亲杨素莲坐在装着瑶药的麻袋上,覃德坤从口袋里掏出那位工程师留下的电话号码,穿过车站拥挤的人群去找了一个公用电话亭。电话接通后不到一分钟,话筒从手中“当啷”一声掉了下去。
覃迅云和杨素莲远远的看到了折身返回来的覃德坤,细心的杨素莲发现丈夫脸上神色不太对,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万里投奔这位工程师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不得已之下,他们三人先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旅店办理了住宿手续,算是有了个落脚点,然后,开始想办法自己办理开诊所的手续。可是一来人生地不熟,二来资金也有限,三天毫无头绪的奔波之后,他们才知道,大庆工业发达,人均生活水平高,医疗分布合理,设备先进,不缺医少药,并没有开个体诊所的先例。
很快,他们身上的钱就所剩无几,连回广西的路费都不够了。无奈之下,在第四天清晨,他们从旅店借了一张床和一块塑料布,在大庆火车站前开始了摆摊卖药。
天亮以后,广场上的人们逐渐多了起来,当有人看到三个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在摆摊,都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一看摆出来的都是没见过的药材,再一了解,原来还可以看病。有一个大妈说自己头疼了好多天,让覃德坤给她瞧瞧是怎么回事。覃德坤让她坐在带来的椅子上,睁开双眼,给她看了看目诊,又摸了摸脉,告诉她是血管堵塞了,要赶紧吃活血的药。大妈一拍大腿,说“哎呀,太厉害了!”原来她昨天刚刚从医院检查出来,就是心脑血管堵塞,现在正要去医院打针。大妈高兴的这么一叫,围在前面一排的更是纷纷要覃德坤给他们好好看看。
没过多久,有关部门领导骑着摩托车来巡查了,看到广场上聚集了这么多的人,过来一看,马上说他们是卖假药的,将摊上的药全部没收拿走了。覃迅云一家三口望着远去的摩托车都傻了眼,这可是这一家三口唯一的希望,要知道当时三个人口袋里所有的钱凑到一块儿,也不足五块钱了。
覃德坤带着覃迅云和杨素莲走在回旅馆的路上,一路上一言不发,进了旅馆的门,他就一头扎到床上,到晚上都没有起来。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覃迅云看父亲仍然一声不吭,觉得有些不太对头,过去一摸父亲的额头,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覃德坤急火攻心,一下子发起了高烧,在床上昏睡过去了。
覃迅云立即给父亲熬药。旅店的高老板是个热心肠的东北人,听说老爷子病了,急忙过来看望。这一询问不打紧,他了解到了这一家三口的困境后,看到他们紧锁的眉头,拍拍胸脯用带有东北人特有的豪爽说:“你们踏实住我这儿,先不收你们的钱,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还。吃的也不用犯愁,有我吃的就不会让你们饿肚子,山珍海味我不敢夸口,苞米碴子粥我管够。”覃迅云听完后大为感动,同时心里又觉得十分不安,如果不解决收入来源问题,时间越拖下去越是大问题。
后来高老板亲自带着覃迅云去找到了工商局领导。在说明情况和现场证明后,把没收的药全都要了回来。说道现场证明,工商局的领导让他出示行医资格证,可他们山里出来的瑶医,医学医理全靠祖辈口授耳传,哪里有资格证书。但是工商局的领导不能仅凭几句话就把药还给他们,于是覃迅云提出为领导看目诊。这位领导半信半疑,张开双眼让覃迅云给诊断他有什么毛病,覃迅云给他看完目诊又摸完脉,坐回椅子上说:“你血压有点高 ,而且脾胃不好,早上一般都爱闹肚子 ,另外,右腿应该是受过伤,走路费劲。”
话音还没落,这位工商局领导就直呼太神奇了,直问是怎么看出来的。他说前不久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右腿碰在一块石头上,疼了一个多礼拜也没好,现在骨头还疼呢。覃迅云给他解释了目诊的原理,讲述了外伤一般会在眼睛的什么部位出现报伤点,以及高血压、脾胃不合是从什么部位体现出来,工商局领导连连点头称是,最后一拍桌子,说:“确实是神医!药不扣了,全部返还。”
覃迅云给这位工商局领导留下几副配好的瑶药,拉着几个蛇皮袋高高兴兴地跟着高老板回去了。
躺在床上的覃德坤看到儿子拉着药归来,当下病就去了一大半。但紧接着,他们还是犯了难,守着一堆药又不敢再摆摊,这样待下去肯定不成,高老板是暂时免了住宿费,可是怎么好意思再张口向人家借路费呢?全家人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别的办法。
覃迅云的经营头脑从那个时候就凸显了出来,很快他就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摆夜摊卖药。全家人一合计,等卖药钱凑足了,付了食宿费,也够返程的车旅费后,就立即往回赶,大庆即便低头就能捡到钱,也绝不再待了。
当天晚上,他们再次向高老板借了一张简易床,决定到百货大楼门前摆摊卖药。
傍晚时分,遛弯的人很多。先是几个老太太走了过来,她们听说除了卖药还能看病,都挺感兴趣。其中一个60岁左右的胖老太太,马上提出了看病的要求,覃德坤给她切了脉,说她患有支气管炎、冠心病、胆囊炎。这老太太一听,这都是自己多年来的老毛病,和大医院确诊的一模一样,当下就心服口服,连声夸道:“看得准,看得准!”然后要覃德坤给她先开一副药,说没带多少钱。结果,他们在大庆的第一笔生意做成了,一副药,2.5元,加上1元诊费,一共3.5元。
这一晚上,一共看了三个患者,总收入是10.5元,一家三口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旅馆,毕竟有了收入,总体还是很兴奋的。到了第二天早晨,还不到八点,旅店外边就传来人大声询问的声音:“广西的瑶族医生在哪儿?”一声接一声,问个不停。覃德坤与覃迅云闻声立刻披衣服起来,走出去一看,哗!来了一群看病的人,数一数一共有八人。覃德坤连忙迎上去,将他们带进了自己的房间,房间太小挤不下,一部分人就在走廊里等着。这里面打头的就是头天晚上看病的那位胖老太太,她一见覃德坤就不住地夸他开出的药好使,吃下去后,哪儿都不难受了,当时就给她兴奋得不行,给邻居好姐妹们挨个儿报信,一大早就拉着她们集体过来看病了。覃德坤给这些老太太挨个儿切了脉,看了目诊,结果每一个的诊断都很准,和医院的诊断结果不差分毫,这下,八个老太太每人都一气儿抓了七服药。
这边的八个老太太人还没走呢,外面又过来一群看病的人,覃迅云定睛一看,领队的正是昨天晚上第三个看病的老太太,一共五个人。这位老太太一见面就说:“你们的药可真管用,吃下去关节就不疼了,头也不迷糊了。”覃德坤给她们五人一一看了病,也分别为每人开出了一周的药。
眼看快到中午了,覃德坤一家三口忙得还没来得及吃早饭,昨晚头一个看病的人又领来了两个患者。这一天忙碌下来,他们总共收入了药费和诊费300多元。当想到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把药卖完回广西老家时,全家人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从这一天开始,大庆火车站旁边的小旅馆里住了两个来自广西的神医这件事就像一阵风似的传播开了,每天闻讯而来看病的人,最少也有十多人,多的时候甚至要站在走廊外面排队。
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带来的几麻袋瑶药很快就所剩无几。于是,覃迅云独身一人,搭上了南行的绿皮火车,开始了“人肉运输”药材的生涯。回去的时候还好说,人多买不着坐票,覃迅云就买站票,几天几夜的火车,困了他就躺在座椅下面,缩在人家腿下面睡觉。座椅下的空间小,人腿长,会伸出来一截在过道上,有时候他困极了睡死过去,过路的人踢着他的腿他也不知道,第二天醒来,两条腿上青一块紫一块,跟被虐待过一样。覃迅云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一趟能够多给病人带回来一些药,在运输上发挥潜能,达到了极限,最多的时候,他一人运回来了满满八麻袋的药。这样艰辛的日子,他仗着年轻,硬是扛下来了。
要说老天到底是公平的,所有付出的艰辛都是有回报的,只是需要一个过程。覃氏瑶医的名气渐渐越来越大。有一天,来了一个名叫赵云龙的患者,他也是曾经没收过瑶药的那家工商局市场管理分所的工作人员。这位赵云龙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多年,常年身体不适,甚至有时头晕上不了班,在同事和其他人的介绍下,他特地跑来找覃德坤看病,在吃了21副瑶药之后,不适的症状都消退了。他兴奋不已的定做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八十年代最常见的几个经典字:“华佗再世,妙手回春”。上门送锦旗那天是上午八点多,他在旅店门前燃放了几千响的鞭炮,附近的人全部围过来观看,把旅店门前堵的水泄不通。
这是覃氏瑶医在大庆行医后收到的第一面锦旗。
在口口相传之下,前来旅店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了,覃迅云父子的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了。有一些医院也听闻了此事,开始派人登门请他们去坐诊。一天,又有一男一女来看病。这位女患者,1978年患胆囊炎,一直没有治好,吃了覃氏父子开出的药后,疗效非常理想,再也没有犯过病。中秋节的前三天,为了表示谢意,俩人带着月饼一同到旅店来看望他们。此次前来,两人都换了衣服,男的着装工商服,女的着装警服。
原来女的叫滕淑珍,在公安局办公室工作;男的叫魏明德,在工商局办公室工作。当覃迅云问及他们以前来为什么不着装时,俩人都笑了说:“实不相瞒,是担心你们不收钱、少收钱。”他们除了感谢外,还诚恳地表示,只要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他们帮助解决。
覃迅云当时正为旅馆看病受场地限制而犯愁,听到这二位的询问,仿佛老天帮他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赶紧说:“现在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旅店毕竟不是正式的行医场所,我们想办理一个个体门诊,您二位看看能不能帮忙问一下,营业执照该怎么办理?”
魏明德听后,说道:“虽然之前从来没有办过这种事,但是我可以去问问卫生局的朋友,覃迅云原以为办理这些手续还需要一些时日,没想到的是,第三天魏明德就把营业执照送来了。果然,卫生局也听闻了覃德坤父子的医疗技术,十分支持广西瑶医为民治病。营业执照上写着大大的“001”号,这是大庆市的第一家个体诊所。
覃迅云全家人都欣喜若狂,覃德坤更像是在做梦一般,连忙上前接过营业执照,上面写着卫生局领导亲自给起名的“为民中医诊所”,“为民”二字,里面寄托了那个年代最崇高的期许,覃德坤激动得连道谢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有了营业执照,一切就都好办了。为民中医诊所选址在萨尔图区团结路市场北侧,设在一间18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内,只有一节柜台、一组简单的药斗。虽然一切简陋,但是这艰辛的第一步总算是成功迈出来了。
在这间18平方米的活动板房里,他们度过了一千多个日夜。大庆是东北的城市,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三十多度,活动板房里没有暖气,他们中医诊所一家人就靠电炉取暖。
三年后的1988年9月,覃家在团结路北买下了一家无名饭店的房屋,共100余平方米,辟出60平方米当作诊所,其余自家居住。这处房屋的条件比较好,不但宽敞明亮,而且还解决了一个过冬最重要的取暖问题,里面自带暖气。覃迅云又打了药斗、增加了柜台,还将药材的品种也增加了,共有中药200多味、瑶药近百味、中成药近50种。
五年后的1993年11月,“为民中医诊所”搬迁至东风新村七区701楼,营业面积扩大到208平方米,更名为“德坤中医诊所”。1996年12月30日,德坤中医诊所升格中医门诊部。
覃德坤先生不仅医术好,医德极为高尚,富贵不攀,贫贱不嫌。有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拾荒老者,因吃垃圾箱中的变质西瓜腹泻不止,满身粪便臭气薰天,来诊所求助,尚未进门就喊“救命,救命啊”,并说身上无钱。但覃德坤先生和夫人杨素莲不嫌不弃,热情接待,开出药还亲自端水看其服下,拾荒者感动得老泪纵横,说有钱一定来还。覃德坤先生的医德医术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地方政府的认可,称其为“东北华佗”,覃德坤先生和杨素莲女士为覃氏瑶医开辟了新天地,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医药精华的使者和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