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北京瑶医医院院长覃迅云教授每周二全天,周四、周六上午坐诊,每次限号,请提前致电4006018999详细查询号位情况以及预约
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和抵抗能力相对较弱,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在本次疫情的危重症人群中占比较高。 全国的病死率在疫情初期是2.3%,现在是2.1%,可以说略有下降。其中,死亡患者以男性为主,占三分之二,女性占三分之一,且以高龄为主,80%以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75%以上是有一种或一种以...[详细]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来势汹汹,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恐慌。但经过科研学者、医疗专家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国已治愈出院的患者人数在不断增多。同时,抗病毒新药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有望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大家在欢喜之余也都存在着相同的顾虑,“康复出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患者还会再次被感...[详细]
目前,疫情尚未结束,网上关于疫情最新动态的消息疯传,其中有不少说法却是有待求证的。小编整理了当下比较困扰大家的问题,一一予以解答。 1. 病毒潜伏期最长24天,在家隔离14天岂不是无效? 这只是一个误读。根据钟南山院士团队关于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文章,患者接触传染源时间以及症状最早出现的时间进行计算...[详细]
庚子鼠年来临之际,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迅猛之势,降临我国。这次疫情来势汹汹,蔓延迅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疫情悄然发生,发展又让人猝不及防。 刚刚接到金鼠报春请柬的人们,还没来得及赴约,疫情的不速之客已经登门。人们对它的认知,也从刚开始新闻媒体上报道的陌生词汇,变成了自己生活中每...[详细]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是一场无硝烟的全民战争。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战争中必不可少的防护工具便是口罩。在这个一罩难求的时期,4招教你省口罩。 1、日常防护居家环境无需佩戴口罩,注意屋内适当通风; 2、日常出行只需佩戴一次性口罩,不必要一定佩戴N95口罩等这类高级别的防护用品;3、一般一次性口罩可正常使用4小时以上,如短暂出...[详细]
老人一旦感染上新冠肺炎,症状往往比较严重,而且还有治疗困难、愈后较差、死亡率高等特点。这与老年人一体多病、脏器功能减退,抵抗力差等因素有关。所以日常生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年人感染的可能。 一、是要远离传染源:做到不串门、不聚餐、不聚会,不走亲访友,不使用身份不明的助老服务人员。 二、是要切...[详细]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东风解冻,一场春雨消去浸骨的冷气,送来拂面春风,万物生长,阳光和煦。 雨水三候 雨水一候獭(tǎ)祭鱼:雨水时节,“此时鱼肥美...[详细]
“超市里的蔬菜、肉和水果被人摸来摸去,上面是否会有新型冠状病毒存活?”疫情期间,有市民产生这样的疑问。 近日,小编就此采访了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覃迅云教授,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1、病毒能否在蔬菜、肉和水果上存活? 如果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到蔬菜、肉和水果上,理论上能存活一定时间,但最长不会...[详细]
针对最近热议的抗病毒“特效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7日在广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可以很肯定地说,还没有明确的特效药。” 没有特效药,我们该怎么办?中国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最近的采访中提到:“在没有特效药物的情...[详细]
随着新冠肺炎治愈病例越来越多,“新冠肺炎治愈后会有后遗症吗?如何更好的康复肺功能?”,最近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呼吸部主任詹庆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说,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我们从临床上发现,主要还是累及肺,对轻症的患者应该没有后遗症,但是对于重症...[详细]